【 越讀者 | 財政一 邱冠瑜 】
越讀者這本書,其實是適合給大學生看,也是不適合給大學生看的。以一個剛剛跨越高中階段,又只輕輕挖掘了大學一小部分的大一生而言。
我喜歡他說的,把閱讀的書籍當成食物來看待:這讓人可以很明確的去分別,究竟平常看了什麼?以前都看了什麼?未來,又應該閱讀什麼?而此同時,我也更進一步的確定中學教育給了些什麼。這些真的就夠了嗎?一個人如此的飲食,是否足以成長為社會眾人期望的模樣?集各家之言提取而成的維生素是課本、更高濃度的類固醇與興奮劑是參考書、最後我們以考試來測試出身體的維生素含量究竟夠不夠達到健康標準。然後激動的少年們擺盪到天平的另一端,將長輩眼中的垃圾書當成美食,貪婪無饜的享用。我曾經以為營養均衡,原來卻是單調、乏味、又偏食的營養不良。
這一次越讀者的閱讀經驗,確實讓我重新定義了關於閱讀這件事該有的目標、該有的內涵,雖然我並不認同他所說的,一個人的閱讀應該是要從一條路開始,漸漸往旁邊的風景發展。因為我認為不論人生的哪一階段,廣闊的閱讀都是可以增加自己智識的。也因此要自己從一條路去慢慢的接觸其他事物,反而是遏阻了自己拓寬視野的機會。
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已經過了大半。但只要有時間、雙眼,還有一壺好茶、一張椅、和一碟茶點,閱讀,仍然不嫌晚。
【 重生的契機 | 公行一 王品惟 】
郝明義的《越讀者》把閱讀比擬成四大類飲食,我認為他描述地十分精闢。回顧我這18年來的閱讀經驗,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讀教科書,也就是主食,尤其是在國高中時期,似乎教科書就已經是我全部的書單了。在以升學制度為導向的教育中,我們被迫要念大量的教科書,鑑於不想一直緊盯著書本,以至於即使我有空閒,也很少拿起課外讀物閱讀。但我有個唯一的例外:有時我會閱讀幾本我有興趣的國外小說,並且在購買書籍後的幾天內迅速閱畢,對於這些書我可說是十分熱衷,像是《哈利波特》就貫串了我國中和高中六年的生活,然而大致上閱讀的種類仍是十分貧乏,我幾乎不碰引不起我興趣的書,能讓我喜愛的又稱不上廣泛。用一句話描述我的閱讀飲食習慣的話,我會說:「我是個只懂得吃主食讓自己不至於飢餓的人,美食的滋味幾乎不曾嘗過。偶爾會吃吃甜食讓自己開心,但甜食的種類也只有幾種而已。」
蔬菜水果這方面在高中畢業後幾乎很少攝取了。迫於升學考試的需要,字義的瞭解是必須的,而現在因為沒有了考試壓力,自己也不再碰字辭典。另外,字辭典幾乎已被方便快速的電子工具書取代。一本厚重的字詞典除了隨身攜帶困難,一個字少說也要花費一分鐘查詢,相較於電子辭典,體積小且速度快,想當然爾,我選擇了電子辭典,但卻幾乎只侷限在查詢英文單字的字義上了。也因此,我知道我自己飲食徹底地不均衡。
其實,在我的童年,也就是升學壓力沉重的中學時期前,閱讀課外書籍的數量可說是蠻龐大的,書架上的書籍都曾被我閱覽至少兩次以上,而閱讀這些書籍使我內心快樂並滿足。在讀了閱讀者過後,我發現我十分渴望找回當初的那種感覺,並深知閱讀飲食均衡的重要。藉著大學生較有自己的時間下,我會慢慢增加自己閱讀的多樣性,也許起先並無法達成完全均衡,但機會是留給願意一試的人。讓自己重生吧!
【 肥胖成因─探討偏食閱讀造就的氣質走樣 | 財管一 張惠婷 】
我是個偏食的人,海鮮不吃,胡蘿蔔不沾,蔥花一定挑出來,青江菜則勉強嚥下,其他食物完全不忌口,仗著自己是瘦高身型甜食來者不拒。這一切在離家上了大學後變本加厲,離開母親的細心照料,三餐胡亂解決是常態,宵夜更是每日上桌,飲食不均衡的結果卻不是日漸消瘦,體重反而直線攀爬創造最高紀錄,有鑑於衣櫥的牛仔褲包覆不了我豐腴的身軀,我開始反省,自發性斷絕宵夜的油炸物、糖類飲料減半、三餐盡可能定時定量,體重雖無法短時間內回歸標準,至少是控制住了。
見微知著,套用到閱讀的飲食習慣裡,我依舊是個偏食者,比起飲食有過之而無不及,「維生素」是非攝取不可的,還好「類固醇」及「興奮劑」從未出現在我的生活裡,然大學的自由讓我放縱我的甜食癮,垃圾食物也胡亂吃了不少,高三吃不下的小說一次看到滿足,以往少碰的漫畫也跟著室友攝取了不少,但甜食的確調解了我在原文書裡累積的紛亂,果然中學吞下太多維生素,缺乏甜點調劑也確實造成身心失調的現象。一味啃教科書嗑小說也不是良好的閱讀習慣,蔬果的纖維質很重要,高中時期訓練出的煉字技巧似乎跟著暑假玩樂的汗水蒸發逸散,加上閱讀的書籍多半是翻譯小說,中國文字的美好漸漸從我的文學細胞被分離出來,從前信手拈來的佳句現在卻只能以庸俗的字詞替代,多麼可惜。而讓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經典著作我只求快速而以簡短的版本囫圇吞棗帶過就算,記得某次在書局看見唐詩三百首的英譯本,我嗤之以鼻,心想唐詩就是要以方塊文字賞析,聲韻的趣味、對仗的精巧,如何能用其他文字感受呢?
但反觀自己,應當要把握母語的優勢盡覽經典,卻沒有善用,現今想起真是慚愧不已。如果我能因為在意外觀的美醜而實行體重控制計畫,想必也能因為在乎氣質的優劣改變閱讀的飲食,曾經有營養師說過一個人所食用的食物會影響散發出的氣味,那麼精神上的糧食也會影響一個人給予外界的觀感,健康的身體靠均衡的飲食,完善的心靈就要從閱讀不偏食開始。
【 偏食 | 經濟一 施昱任 】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所提到的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種書的分類非常精闢,對照我自身的閱讀經驗來看,很明顯的我一直都是個偏食的人,因為除去為了升學而閱讀的主食類書籍,我看過的書絕大多數屬於甜食類。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美食類的書對我而言較難消化,閱讀起來要花費很多時間,所以除非心血來潮,我很少閱讀美食類;二是我的父母親很少在買書、看書,對於我看什麼種類的書也不會加以管制,因此我可以隨意的閱讀我所偏好的甜食類;三則是對於國、高中時期,我遇到多數的老師總是將甜食類的書籍「妖魔化」感到不滿,造成我更大量的接觸甜食類。
上了大學以後,我的閱讀飲食漸漸朝向均衡發展,使我有所改變的是兩位老師。一位是高中時期的公民老師,為了在大學開學前早一步對我的專業科目有所了解,我請她推薦我一些書籍,這幾本書則變成我開始向美食類書籍靠近的第一步。另一位則是教導國文通識的老師,這位老師在每堂課開始前都會用不少的時間介紹書,他所介紹的不乏關於書的書、有關文學的書、中外詩集甚至是繪本,每當他多介紹一本書,就會讓我多一分想閱讀的渴望,而且每上他一堂課,就會讓我多發現一些原來是主食的書其實也是美食。經由他們的推薦後,我開始會購買、借閱更多美食類的書籍。
我的閱讀經驗受到長輩影響相當大,但隨著成長我也逐漸會嘗試踏出腳步,接受更多不同種類的書籍,我相信在他人的引導、自我的努力下,偏食的閱讀習慣可以有很大的改善。
【 越讀者 | 財管一 許靜瑜 】
林語堂:「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人人所必須閱讀的,只有在某時某地某個環境或某個年齡中一個人所必讀的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書籍分成主食、美食、蔬果及甜食四大類。
主食閱讀:是屬於生存需求,在我讀過的書中,北歐魅力I.C.E、天下雜誌就屬於這類,因為他們提供我專業領域上的相關知識。這種飲食是每個人都一定要有的,但它也有缺點,它容易使人飽足而忘記其他書進而占用了享受其他書的時間、有需要的時候紅極一時,事過境遷沒人過問,各大考的書籍就是如此。
美食閱讀:是屬於思想需求,例如文學、哲學、科學、歷史、藝術…在我讀過的書中,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就屬於這類,因為它是勵志性書籍,促進我思考一些人生觀的問題。它的缺點是會令人望而卻步,沒有像吃主食那麼方便,容易讓人踟躕不前;而就算下定決心試圖要看也不見得看得懂,如果看不懂,也先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有極大的可能是作者根本就每寫清楚,尤其是譯本,作者更容易賣弄文筆而顯得沒內容。
蔬果閱讀:是屬於工具需求,這類書籍在我國中小時代很常用到,辭典就是此類。但這類書籍需要經常更新,否則將毫無用武之地。
甜食閱讀:是屬於休閒需求,我看過的書中,漫畫(名偵探柯南)、小說(LA流浪記)就屬於這類。缺點是閱讀者容易不辨優劣甚至沉溺於甜食的世界,以至於排擠到其他飲食的空間;雖然如此也不要過於壓抑,「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總而言之,不論如何定義自己的飲食分類,不要忘記兩件事:總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種分類;要維持均衡的吸收,千萬不要偏食。
【 停止不越讀的閱讀 | 貿一乙 戴翊丞 】
世界上識字人口已高達三十億,然而真正懂得珍惜識字的能力,明白閱讀的力量,經歷過每在翻開下一頁時,那種既期待又興奮的心情的人,佔識字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
二十年的歲月,七千三百個日子,十七萬五千兩百個小時,夠不夠讓已步入大學生活的年輕人體悟閱讀的美好,身為一個大學生,我說:「不夠」。至少我身邊仍有許多朋友不認同閱讀與幸福和喜悅有任何連結。我時常告訴自己這是多麼令人扼腕的事,卻無法向他們道出閱讀所帶來千百種的驚奇,說服他們推開書中一扇又一扇神秘的門,體驗以不同角度看世界的趣味。
讀到《越讀者》中「檢驗有沒有讀懂書」,我才驚覺自己為何無法說服識字的朋友們去品嘗文字美食,因為我自己也是個挑食的閱讀者。「…但是如果沒法簡單的說出來,就是來沒讀懂。」,是書中提到對有沒有讀懂書籍的檢視法則。若依照這樣的檢視法則,不難發現我其實沒有讀懂「閱讀的喜悅」這樣的概念,因為我察覺自己也是個「偏食者」,沒有均衡的攝食,當然也就無法讀懂「越讀的喜悅」。順理成章地,無法簡單地、清楚地、多元地道出閱讀真正的意義和影響力。過去我特別喜歡看小說。看見百科全書或是教科書就覺得食之無味,棄之也談不上可惜。在文字的世界裡,沒有邊際,沒有法度,一切任憑想像力發展,所以我喜歡閱讀,享受不受限的自由。這樣的體會和某些朋友分享,他們可能會認為不切實際,甚者以電視影集取代即可,何必浪費時間在閱讀上,花時間想像。那我想現在我明白他們的思維了。一種米養百種人,我以小說奇幻世界,想說服理性戰勝感性的那樣人種,無非是對牛彈琴。因為自己偏食,有閱讀的習慣,卻沒有越讀的習慣,沒有真正讀懂「閱讀和越讀的關係」,所以無法說服識字卻不閱讀的一群,一同體驗閱讀的喜悅。
我喜歡在小說的世界裡遨遊,舒展想像力的筋骨。看見應用性的知識,我選擇略過,因為對我來說失去了驚奇,失去了任憑想像力闖蕩天涯的空間。有些時候也預設立場,認定自己一定「讀不懂」,遠離了那種知識性的書籍。過去,因為考試制度的統治和操控,我不經意地開始以分數衡量自己有沒有讀懂書籍上的知識,漸漸地只重視技能和專業知識,遺忘了其意義。毫無隱瞞地,我的閱讀曲線是第二種,在中學期間閱讀成了一條單調的直線,到了大學反而開始鬆懈地閱讀,在茫茫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在準備聯考的日子裡,我忘了閱讀世界,一心專注在閱讀文字。一同準備聯考同學還開過玩笑說,放榜後要把教科書都燒了。我們當時在這樣的考試制度下,已念書念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看到書本就開始想發設法,「如何以文字換取分數」。我想如果我們沒有《越讀者》的點醒,出社會,就會成為「如何以文字換取金錢」目前主流的那群。
「買書要買三本」,我現在有一本《越讀者》,上頭有註記,提醒我要展開我的越讀旅程。隔幾天再買第二本,在下一次閱讀時,不受第一次的註記影響,再回味,卻有另一番見解。最後我的室友下個月生日,我想這是最好的禮物。
越讀者這本書,其實是適合給大學生看,也是不適合給大學生看的。以一個剛剛跨越高中階段,又只輕輕挖掘了大學一小部分的大一生而言。
我喜歡他說的,把閱讀的書籍當成食物來看待:這讓人可以很明確的去分別,究竟平常看了什麼?以前都看了什麼?未來,又應該閱讀什麼?而此同時,我也更進一步的確定中學教育給了些什麼。這些真的就夠了嗎?一個人如此的飲食,是否足以成長為社會眾人期望的模樣?集各家之言提取而成的維生素是課本、更高濃度的類固醇與興奮劑是參考書、最後我們以考試來測試出身體的維生素含量究竟夠不夠達到健康標準。然後激動的少年們擺盪到天平的另一端,將長輩眼中的垃圾書當成美食,貪婪無饜的享用。我曾經以為營養均衡,原來卻是單調、乏味、又偏食的營養不良。
這一次越讀者的閱讀經驗,確實讓我重新定義了關於閱讀這件事該有的目標、該有的內涵,雖然我並不認同他所說的,一個人的閱讀應該是要從一條路開始,漸漸往旁邊的風景發展。因為我認為不論人生的哪一階段,廣闊的閱讀都是可以增加自己智識的。也因此要自己從一條路去慢慢的接觸其他事物,反而是遏阻了自己拓寬視野的機會。
對於一個大學生而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已經過了大半。但只要有時間、雙眼,還有一壺好茶、一張椅、和一碟茶點,閱讀,仍然不嫌晚。
【 重生的契機 | 公行一 王品惟 】
郝明義的《越讀者》把閱讀比擬成四大類飲食,我認為他描述地十分精闢。回顧我這18年來的閱讀經驗,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讀教科書,也就是主食,尤其是在國高中時期,似乎教科書就已經是我全部的書單了。在以升學制度為導向的教育中,我們被迫要念大量的教科書,鑑於不想一直緊盯著書本,以至於即使我有空閒,也很少拿起課外讀物閱讀。但我有個唯一的例外:有時我會閱讀幾本我有興趣的國外小說,並且在購買書籍後的幾天內迅速閱畢,對於這些書我可說是十分熱衷,像是《哈利波特》就貫串了我國中和高中六年的生活,然而大致上閱讀的種類仍是十分貧乏,我幾乎不碰引不起我興趣的書,能讓我喜愛的又稱不上廣泛。用一句話描述我的閱讀飲食習慣的話,我會說:「我是個只懂得吃主食讓自己不至於飢餓的人,美食的滋味幾乎不曾嘗過。偶爾會吃吃甜食讓自己開心,但甜食的種類也只有幾種而已。」
蔬菜水果這方面在高中畢業後幾乎很少攝取了。迫於升學考試的需要,字義的瞭解是必須的,而現在因為沒有了考試壓力,自己也不再碰字辭典。另外,字辭典幾乎已被方便快速的電子工具書取代。一本厚重的字詞典除了隨身攜帶困難,一個字少說也要花費一分鐘查詢,相較於電子辭典,體積小且速度快,想當然爾,我選擇了電子辭典,但卻幾乎只侷限在查詢英文單字的字義上了。也因此,我知道我自己飲食徹底地不均衡。
其實,在我的童年,也就是升學壓力沉重的中學時期前,閱讀課外書籍的數量可說是蠻龐大的,書架上的書籍都曾被我閱覽至少兩次以上,而閱讀這些書籍使我內心快樂並滿足。在讀了閱讀者過後,我發現我十分渴望找回當初的那種感覺,並深知閱讀飲食均衡的重要。藉著大學生較有自己的時間下,我會慢慢增加自己閱讀的多樣性,也許起先並無法達成完全均衡,但機會是留給願意一試的人。讓自己重生吧!
【 肥胖成因─探討偏食閱讀造就的氣質走樣 | 財管一 張惠婷 】
我是個偏食的人,海鮮不吃,胡蘿蔔不沾,蔥花一定挑出來,青江菜則勉強嚥下,其他食物完全不忌口,仗著自己是瘦高身型甜食來者不拒。這一切在離家上了大學後變本加厲,離開母親的細心照料,三餐胡亂解決是常態,宵夜更是每日上桌,飲食不均衡的結果卻不是日漸消瘦,體重反而直線攀爬創造最高紀錄,有鑑於衣櫥的牛仔褲包覆不了我豐腴的身軀,我開始反省,自發性斷絕宵夜的油炸物、糖類飲料減半、三餐盡可能定時定量,體重雖無法短時間內回歸標準,至少是控制住了。
見微知著,套用到閱讀的飲食習慣裡,我依舊是個偏食者,比起飲食有過之而無不及,「維生素」是非攝取不可的,還好「類固醇」及「興奮劑」從未出現在我的生活裡,然大學的自由讓我放縱我的甜食癮,垃圾食物也胡亂吃了不少,高三吃不下的小說一次看到滿足,以往少碰的漫畫也跟著室友攝取了不少,但甜食的確調解了我在原文書裡累積的紛亂,果然中學吞下太多維生素,缺乏甜點調劑也確實造成身心失調的現象。一味啃教科書嗑小說也不是良好的閱讀習慣,蔬果的纖維質很重要,高中時期訓練出的煉字技巧似乎跟著暑假玩樂的汗水蒸發逸散,加上閱讀的書籍多半是翻譯小說,中國文字的美好漸漸從我的文學細胞被分離出來,從前信手拈來的佳句現在卻只能以庸俗的字詞替代,多麼可惜。而讓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經典著作我只求快速而以簡短的版本囫圇吞棗帶過就算,記得某次在書局看見唐詩三百首的英譯本,我嗤之以鼻,心想唐詩就是要以方塊文字賞析,聲韻的趣味、對仗的精巧,如何能用其他文字感受呢?
但反觀自己,應當要把握母語的優勢盡覽經典,卻沒有善用,現今想起真是慚愧不已。如果我能因為在意外觀的美醜而實行體重控制計畫,想必也能因為在乎氣質的優劣改變閱讀的飲食,曾經有營養師說過一個人所食用的食物會影響散發出的氣味,那麼精神上的糧食也會影響一個人給予外界的觀感,健康的身體靠均衡的飲食,完善的心靈就要從閱讀不偏食開始。
【 偏食 | 經濟一 施昱任 】
<跨越四種閱讀飲食>所提到的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種書的分類非常精闢,對照我自身的閱讀經驗來看,很明顯的我一直都是個偏食的人,因為除去為了升學而閱讀的主食類書籍,我看過的書絕大多數屬於甜食類。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美食類的書對我而言較難消化,閱讀起來要花費很多時間,所以除非心血來潮,我很少閱讀美食類;二是我的父母親很少在買書、看書,對於我看什麼種類的書也不會加以管制,因此我可以隨意的閱讀我所偏好的甜食類;三則是對於國、高中時期,我遇到多數的老師總是將甜食類的書籍「妖魔化」感到不滿,造成我更大量的接觸甜食類。
上了大學以後,我的閱讀飲食漸漸朝向均衡發展,使我有所改變的是兩位老師。一位是高中時期的公民老師,為了在大學開學前早一步對我的專業科目有所了解,我請她推薦我一些書籍,這幾本書則變成我開始向美食類書籍靠近的第一步。另一位則是教導國文通識的老師,這位老師在每堂課開始前都會用不少的時間介紹書,他所介紹的不乏關於書的書、有關文學的書、中外詩集甚至是繪本,每當他多介紹一本書,就會讓我多一分想閱讀的渴望,而且每上他一堂課,就會讓我多發現一些原來是主食的書其實也是美食。經由他們的推薦後,我開始會購買、借閱更多美食類的書籍。
我的閱讀經驗受到長輩影響相當大,但隨著成長我也逐漸會嘗試踏出腳步,接受更多不同種類的書籍,我相信在他人的引導、自我的努力下,偏食的閱讀習慣可以有很大的改善。
【 越讀者 | 財管一 許靜瑜 】
林語堂:「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人人所必須閱讀的,只有在某時某地某個環境或某個年齡中一個人所必讀的書。」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將書籍分成主食、美食、蔬果及甜食四大類。
主食閱讀:是屬於生存需求,在我讀過的書中,北歐魅力I.C.E、天下雜誌就屬於這類,因為他們提供我專業領域上的相關知識。這種飲食是每個人都一定要有的,但它也有缺點,它容易使人飽足而忘記其他書進而占用了享受其他書的時間、有需要的時候紅極一時,事過境遷沒人過問,各大考的書籍就是如此。
美食閱讀:是屬於思想需求,例如文學、哲學、科學、歷史、藝術…在我讀過的書中,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就屬於這類,因為它是勵志性書籍,促進我思考一些人生觀的問題。它的缺點是會令人望而卻步,沒有像吃主食那麼方便,容易讓人踟躕不前;而就算下定決心試圖要看也不見得看得懂,如果看不懂,也先不要懷疑自己的能力,有極大的可能是作者根本就每寫清楚,尤其是譯本,作者更容易賣弄文筆而顯得沒內容。
蔬果閱讀:是屬於工具需求,這類書籍在我國中小時代很常用到,辭典就是此類。但這類書籍需要經常更新,否則將毫無用武之地。
甜食閱讀:是屬於休閒需求,我看過的書中,漫畫(名偵探柯南)、小說(LA流浪記)就屬於這類。缺點是閱讀者容易不辨優劣甚至沉溺於甜食的世界,以至於排擠到其他飲食的空間;雖然如此也不要過於壓抑,「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總而言之,不論如何定義自己的飲食分類,不要忘記兩件事:總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種分類;要維持均衡的吸收,千萬不要偏食。
【 停止不越讀的閱讀 | 貿一乙 戴翊丞 】
世界上識字人口已高達三十億,然而真正懂得珍惜識字的能力,明白閱讀的力量,經歷過每在翻開下一頁時,那種既期待又興奮的心情的人,佔識字人口的百分比是多少?
二十年的歲月,七千三百個日子,十七萬五千兩百個小時,夠不夠讓已步入大學生活的年輕人體悟閱讀的美好,身為一個大學生,我說:「不夠」。至少我身邊仍有許多朋友不認同閱讀與幸福和喜悅有任何連結。我時常告訴自己這是多麼令人扼腕的事,卻無法向他們道出閱讀所帶來千百種的驚奇,說服他們推開書中一扇又一扇神秘的門,體驗以不同角度看世界的趣味。
讀到《越讀者》中「檢驗有沒有讀懂書」,我才驚覺自己為何無法說服識字的朋友們去品嘗文字美食,因為我自己也是個挑食的閱讀者。「…但是如果沒法簡單的說出來,就是來沒讀懂。」,是書中提到對有沒有讀懂書籍的檢視法則。若依照這樣的檢視法則,不難發現我其實沒有讀懂「閱讀的喜悅」這樣的概念,因為我察覺自己也是個「偏食者」,沒有均衡的攝食,當然也就無法讀懂「越讀的喜悅」。順理成章地,無法簡單地、清楚地、多元地道出閱讀真正的意義和影響力。過去我特別喜歡看小說。看見百科全書或是教科書就覺得食之無味,棄之也談不上可惜。在文字的世界裡,沒有邊際,沒有法度,一切任憑想像力發展,所以我喜歡閱讀,享受不受限的自由。這樣的體會和某些朋友分享,他們可能會認為不切實際,甚者以電視影集取代即可,何必浪費時間在閱讀上,花時間想像。那我想現在我明白他們的思維了。一種米養百種人,我以小說奇幻世界,想說服理性戰勝感性的那樣人種,無非是對牛彈琴。因為自己偏食,有閱讀的習慣,卻沒有越讀的習慣,沒有真正讀懂「閱讀和越讀的關係」,所以無法說服識字卻不閱讀的一群,一同體驗閱讀的喜悅。
我喜歡在小說的世界裡遨遊,舒展想像力的筋骨。看見應用性的知識,我選擇略過,因為對我來說失去了驚奇,失去了任憑想像力闖蕩天涯的空間。有些時候也預設立場,認定自己一定「讀不懂」,遠離了那種知識性的書籍。過去,因為考試制度的統治和操控,我不經意地開始以分數衡量自己有沒有讀懂書籍上的知識,漸漸地只重視技能和專業知識,遺忘了其意義。毫無隱瞞地,我的閱讀曲線是第二種,在中學期間閱讀成了一條單調的直線,到了大學反而開始鬆懈地閱讀,在茫茫的大海中迷失了方向。在準備聯考的日子裡,我忘了閱讀世界,一心專注在閱讀文字。一同準備聯考同學還開過玩笑說,放榜後要把教科書都燒了。我們當時在這樣的考試制度下,已念書念到走火入魔的地步了,看到書本就開始想發設法,「如何以文字換取分數」。我想如果我們沒有《越讀者》的點醒,出社會,就會成為「如何以文字換取金錢」目前主流的那群。
「買書要買三本」,我現在有一本《越讀者》,上頭有註記,提醒我要展開我的越讀旅程。隔幾天再買第二本,在下一次閱讀時,不受第一次的註記影響,再回味,卻有另一番見解。最後我的室友下個月生日,我想這是最好的禮物。
寫作輔導Tutor | 廖啟余 呂焜霖 于明華 楊君儀 楊書儀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