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博雅書房

We read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Subscribe
博雅書房
通識教育中心
27 Apr 2009

【越讀者】反思經驗 貳

張貼者: Anonymous

            【 我真的有讀到嗎? | 財政一 劉苕芸 】

  口齒留香的閱讀…,看到這句話,立即浮現在我腦中的,是三島由紀夫先生的『金閣寺』。我說的句句屬實,一個筆畫也不造假,我覺得以我的閱讀習慣、頻率和環境來說,我閱讀的書應該不算少;但這是唯一一本我看完後,全身不能自己地發顫,合上書閉上眼,看到的是在火燄中的金閣寺,那時,我才真正地體會閱讀,到現在,只要想到金閣寺,那幅溝口坐倒在金閣寺外看著他在火中的模樣,馬上會出現在我腦海裡。

甜點的閱讀比較常出現,大體就是因為輕鬆、簡單、滿足想像等等的原因。我有個奇怪的習慣,再不好看再不喜歡的書,我一定會把它讀完,不過就是隨意看看;喜歡、好看的書大都一看再看,列進典藏的書單,所以變得很極端的是,我自認我熟知好書與不好的書的差別,像是吃過Godiva、法芙娜的巧克力,也吃過一顆一塊的巧克力球,說實在我不會特別討厭廉價巧克力,他還是有他的魅力,不過大多時候好的巧克力還是比較得我心。

台灣的填鴨式教育,把教科書當填餡料一樣,不停地往鴨肚子塞,塞的本本參考書,都是書,只是內容是經過挑選的、人工研磨的,就像維生素一樣。不均衡地飲食,反而加重維生素的用量,這樣怎麼會健康呢?

反看我自己,三種閱讀時期(嬰兒期、發育期、美食期)、四種飲食分類(主食、美食、蔬果、甜點)。其實我覺得我過的很均衡,最重要的第二時期,我慶幸我有對好父母和一群好同學,爸媽提供我各個方面的好書,在家裡放了成堆的書讓我自由地看;我的同學推薦我更多不同角度、不同思考的書。舉例來說好了,國三大家都忙著衝刺基測,我和同學還是三不五時地到圖書館瀏覽,不計內容,只要看到書名有興趣的就看,貪婪地一直看。而我的飲食分類是比較複雜的,點心式的閱讀,大多是小說,通常不僅是娛樂,會有更多面的思考,如:歷史學家,是本精采無比的小說,但他不僅是本吸血鬼小說,他夾帶了很多中世紀中歐的歷史,要不是有這本小說,我大概是幾乎不會碰出到這塊歷史;預見未知的自己的輕小說,是我認為集結了「思想需求」的一本小說。

書中的世界無涯無盡,你永遠也不知道下一秒,書店的暢銷排行榜會出現什麼書,或許是奇幻小說,或許是偉人實錄,也或許,會出現下一本曠世鉅作也說不一定。試試看,試著把自己丟進書裡,忘記一切瑣事,讓書頁包覆著你,帶你去另一個國度。書,是一個即使閉上眼也不會消失的華想世界。


       【 跨越那條畫地自「線」──健全的越讀 | 日文一 楊佳敏 】

  我這一生的閱讀經驗說不上多,中學以後,教科書就在我閱讀的視界裡一層層地堆疊起來。它們一本一本,阻斷了外界五花八門的書種,掩蓋了外界千態萬狀的書香味;它們讓我誤以為:書都是如此千篇一律,怎樣讀起來也味如嚼蠟。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我不曾主動拾起一本課外書起來閱讀,大部分的時間我只抱著教科書苦讀苦背。我知道,我的確從中學開始,硬生生地當了一個只念教科書的書癡,當了六年。

  其實,我一直都不知道我是如此不愛唸書的小孩,但回想我這一生的閱讀經驗,值得一提的真的就到小學六年級為止。從我有記憶開始,家裡的套書不少,爸媽購回的用心良苦我儘可能地食用完全,一本《教你如何畫漫畫》也開啟了我從幼稚園開始,直到現今的繪畫生涯;而從小三開始,學琴的那段日子,我也把握機會嘗遍了那間安親班教室裡所有的書籍,從民俗故事到生活常識等範疇應有盡有;而小五時,我碰見了我的恩師,他大量推薦,也大量要求我們閱讀,閱讀符合我們年齡層的書籍,並藉由這些書籍開始成長,不再只是為了娛樂或打發時間而閱讀。此時,很長一段時間,我居然連字典一頁一頁翻,看著每一個文字不同的解釋、每一個詞語不同的用法,都覺得有趣至極。

  然而,對於書的熱忱,上了國中後,就在填鴨式教育的壓力之下,瞬間抹煞盡失。那段日子裡,會撿起本書來看看的時機,不過就是該交篇閱讀心得,不然就是路過書店能夠免費閱讀的時候。這個樣子過了六年,自己想起來都覺得好後悔。

  儘管和課外書的相處一直都不是很熱絡,但高中開始,還是有不少人願意肯定我的文筆。學測時國文作文的語文表達拿了A+,老師也以為我私底下一定看了不少書。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我鮮少經過風雅文字的陶冶,卻能持有討得老師喜愛的筆?若要追溯原因,是得歸功於小學六年級以前的大量閱讀嗎?在記憶的迴廊裡又踅了一趟,我發現我相當喜歡國文課。比例不大的白話文,總是喜歡看了一遍又一遍,課外補充的白話短文不會放棄,還非常喜歡余光中,或許說來不自量力,但寫作文的時候,總希冀自己能有他的一些味道。

  《越讀者》一書曾提及:「對一個讀者來說,最昂貴的成本是他的時間。」這話讓我頜首再三。當年,升學壓力沉甸甸地壓在身上,動作慢的我深怕蹉跎一分一秒,所以,我才選擇逃避找書、試書、後悔看完一本書的任何一種行為?原來,我是在國文的教科書裡,儘可能的把握了鮮少而高蛋白的閱讀機會嗎?說來荒唐,但這樣的閱讀,偏食,被動,也不足夠。大學階段,我們擁有了館藏豐富的圖書館,想要的各式書籍,幾乎應有盡有。而這個階段也正是最需要、也最有時間的本錢來好好大量閱讀的時候,我的確該從現在開始,彌補我那六年的空洞與罪過,好好享受有飽足感而實際實用的「主食閱讀」、豐富深度思想的「美食閱讀」、幫助消化而有工具性質的「蔬果閱讀」及健全並賦予完整調和的「甜食閱讀」,一樣都不可少,因為,我必須跨越以前畫地自限的閱讀心態。

  畢竟長期營養失調的我,是時候該好好成為一個健康的「越讀者」了。


           【 均衡閱讀.健康人生 | 會計一 陳璉 】

  閱讀完這個篇章,我才驚覺好久好久沒有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小時候的埋首於書堆的習慣像是瓦解了一般,而閱讀的範圍也是越來越狹隘了。

  忽然想起國小的我,不論是什麼書都能閱讀的津津有味,縱然有些是兒童版的,但我曾經從《咆嘯山莊》到《笑傲江湖》,從《簡愛》到《三國演義》,一本本的不停的閱讀。

  然而自國中起,因課業壓力導致閱讀量銳減,在時間被壓縮的情況之下,我選擇閱讀的書籍大量減少。而到了高中,雖然開始閱讀了一些學校指定、老師推薦做為補充教材的書籍,但涉獵範圍卻依然不廣。

  《越讀者》這本書,徹底的讓我思考了過去未曾發現的盲點,檢視了我的閱讀習慣及領域。以往一直都是閱讀著屬於郝明義先生筆下的「甜食」–娛樂、消遣一類的大眾小說,或是由於必須閱讀了「主食」一類的書籍,但這些似乎是不均衡的。而現在理應有更多時間閱讀,然而習慣卻難以建立,以至於目前所閱讀的依然都是專業科目的教科書,以及消遣用的翻譯小說。

  少了美食,思辨能力隨之減少;而少了蔬果類,對文字的敏銳度逐漸降低。也因此我想趁著現在,拓廣自己的閱讀視野,從不同種類的書籍著手,讓自己在閱讀方面能足夠的攝取各方面的養分。此外也要學習懂得過濾、選擇書籍,不是一味的盲從他人、跟隨潮流的閱讀,閱讀自己所需、所想的才是最重要。


           【 在閱讀中,我不應挑食 | 財政三 蔡欣樺 】

  沒有越界,沒有閱讀。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啟示。回想看看我所看的書,好像就只可以分成這幾類:勵志、鬼怪、工具、參考、暢銷書,似乎把自己劃在一個小框框裡,在框框裡,什麼都略懂,一旦跨出了框框,就什麼都不知道了。當一個好的閱讀者,應該跨越不同領域,試著了解不同文化的脈絡才是。

  因此我深深認同作者郝明義的話,他認為飲食有四大種:主食、美食、蔬菜、甜點,正如同閱讀,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不應太偏愛某項,也不該荒廢任何一項。如此才能達到均衡。

  此外,我還思索著,如何不讓自己成為一個挑食的人,我覺得自己最缺乏的是閱讀思想方面的書,有時會自以為自己很有看法、或者很懂得如何過人生,自以為看清人生本質,但其實不然,因此我在未來會更加強這方面的閱讀。讓自己更有想法,也懂得尊重別人的看法。

  我認為自己還有另外一個小毛病,就是常常跳過自己覺得無聊的地方,或一些人名、地名、年代等等。往往事後回想起來,都不知作者的時代背景,不知他寫作目的,甚至自己看書的動機,無法與書裡的情境相連結。

  我還希望在未來可以多向同學們討論不同種類的書,是我原先不太接受的書,或是上網搜尋網友們推薦的好書。大範圍的去看書,去品嘗不同的味道,然後找到自己喜歡、適合的書,細心琢磨,相信會有不同的收穫。


           【 「營養均衡」的閱讀 | 法律一 徐胤真 】

  讀完郝明義【越讀者】中的「跨越四種閱讀飲食」,我發現我是處於「營養不均衡」的狀態。雖然主食澱粉攝取量充足,精緻的美食也偶爾吃,但蔬菜量卻極度不足,而且也過度享用甜點。

  我發現我閱讀範圍實在太狹隘了,除了閱讀自己科系專業科目的教科書和我感興趣的書以外,就很少再去涉獵其他領域的書籍。以前都很自以為是的認為自己看很多書、很愛看書,但看完「跨越四種閱讀飲食」後,我發覺那些書籍都只是令人愉快但吃不飽的「甜食」罷了!正常的飲食不能全都只吃自己喜歡的甜食,還要搭配主食、蔬菜、魚肉等才能營養均衡。況且如果沒有經歷前面那些主菜就直接吃甜食,那便很難品嚐出甜食真正的美味。

  我想我應該要跳脫「只看自己有興趣的書」的框架,多去勇敢地嚐試每一種不同領域的書,例如哲學、藝術、科學類的書籍,這樣才可以改善我的偏食習慣。至於蔬菜類的工具書,感覺平常真的很少在接觸(總不可能天天抱著辭海在讀吧!)。但其實仔細想想,網路上的google、wikipedia、奇摩字典等其實也都算是工具書的一種,藉由這類的網頁可以使我們更迅速且便利的閱讀書籍。

  我常常找藉口說:「反正那類的書對於我未來又沒有幫助,我何必要浪費時間去閱讀?」但看完「跨越四種閱讀飲食」後,我發覺其實像哲學、宗教與藝術等書籍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對閱讀者未來求職、賺錢沒什麼幫助,但其實它是在培養我們另一種看待事物的觀點。同一件事,從不同角度、不同背景去觀看,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成功的人就是因為他懂得由各個角度去看待萬物所以才會成功,不會像隻井底之蛙侷限於自己的小小天地裡。所以我不能再隨自己的喜好來決定我所要閱讀的書籍,要踏出自己的圓圈中,廣泛的閱讀各類書籍,這樣才可以成為一位「營養均衡」的閱讀者!


              【 均衡的閱讀 | 會一甲 許庭瑄 】

  走進誠品書店,映入眼簾的是新穎的格局,聞到的是咖啡香,書櫃上的書彷彿在催促著我進入書的世界。走過雜誌區,一本又一本的日本時尚雜誌封面令我看得入神,其中一本封面上有我喜歡的日本偶像,光看他帥氣的臉龐出現在封面,那本雜誌就令我愛不釋手,我覺得它彷彿在我耳邊說道「帶我回家」,所以我下定決心,決定省下我的午餐錢,帶它回家,決定要買它後,我就先去看看別的書籍了,一本披著天空藍外衣的書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的書衣非常簡單,天空的藍加上斗大的書名,沒有華麗的封面,卻讓人覺得它是簡潔有力,我翻了一下書,覺得內容非常有趣,值得我思考,不過卻在時間的催促下,不得不離開書店,於是我買了那本雜誌,便匆匆趕回家了,回到家後,我迫不急待的打開雜誌,尋找關於我的偶像的資訊,卻赫然發現,關於偶像的介紹,只有短短的三頁,沒有詳盡的報導,只有草草的書寫,真得令我十分失望,有種恨不得衝到出版社找編輯理論的衝動,我在床上翻來覆去的想著那本天空藍的書,「早知道就買下它」我對自己說,這真的是我買書學到的一大教訓。

  幸好後來閱讀了郝明義的《越讀者》中的〈跨越四種閱讀飲食〉,我知道書不能只看封面,內容更不可以隨便,要依自己的需求購書,在還沒有看過郝明義的〈跨越四種閱讀飲食〉前,我想我大概不知道我的閱讀習慣是嚴重的偏食,對於課外的閱讀,我只挑選自己喜歡且作為娛樂消遣用的讀物,像是雜誌、漫畫等屬於甜點類的書籍,但現在我知道,這樣是無法攝取到均衡的營養,我需要多多閱讀能豐富我內心的美食類書籍,人是無法只靠主食和甜點存活的,就像人類願意花一筆錢去餐廳祭五臟六腑一樣,美食閱讀也同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寫作輔導Tutor | 廖啟余 呂焜霖 于明華 楊君儀 楊書儀

6 意見:

英文一 陳姵汝 said...

回饋To【「營養均衡」的閱讀|法律一 徐胤真】

在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發現我們都有同樣的狀況,就是愛吃「甜食」。我曾經看過有人為自己列的一章準備要閱讀的書單,裡面包含了來自各個領域的書籍,這讓我在心裡偷偷的羨慕著,因為雖然我知道該更多元的閱讀,但是碰到我沒興趣的書,還真的是無法看下去,所以我認為可以閱讀各種不同內容的書的人,他的思想應該是很多采多姿的。現在我正努力的「向外擴展」,希望有一天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財管一 許靜瑜 said...

回饋to【均衡閱讀.健康人生|會計一 陳璉】
我也發現隨著年齡的成長,靜下來閱讀一本書的時間並沒有跟著增加,現在的我雖然在課餘時間偶爾也會看些書,但可能是看了太多年的教科書,對"文字"有些排斥,我會選擇閱讀的書幾乎是"甜食",一些附有很多圖的書。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想試著開始改變我的"飲食習慣",讓自己成為飲食均衡的人。

財管一 張惠婷 said...

楊佳敏同學的文章給予我似曾相似的想法,小學後我才被誇讚過文筆不錯,開始參加作文訓練等等,但比起其他同學,我從未參加過才藝班,要歸功於父親在家裡為數眾多的藏書以及圖書館可自由借出書籍的制度吧,上了國中後的確較少閱讀課外書籍,但寫作能力依舊被老師們肯定,延伸的演說能力更是在國中得到發揮的機會,這樣更減少了廣泛閱讀的動機。可以充分閱讀的機會就這樣過去了,高中努力考大學的日子早就被教科書壓榨的不剩自由,自由閱讀是一種奢侈,時間不再隨我利用,想看的書籍越來越多,真正看過的卻寥寥無幾,這是人生一大遺憾吧!

新聞一 王迺嘉 said...

回饋to【跨越那條畫地自「線」──健全的越讀|日文一 楊佳敏】

在我讀完了《越讀者》後,對我而言最有認同感的一句話就是「對一個讀者來說,最昂貴的成本是他的時間。」,在課業壓力最大的中學時期,也是最需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的時期,我幾乎將所有時間精力都投注在課業上,為了讀書而讀書,不是?了「自己」-完全屬於真實自我意願的閱讀。在最需要吸收營養的時候,我已經錯過太多,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現在的時間,在大學四年裡善用政大的圖書資源,發展專屬於自己的營養菜單。

而另一件重要且必須要做的調整,就是善用時間,大學生活至今已經過一個學期,其中活動與課業的負荷量也是超過我的想像,原本以為大學生活可能比高中還要輕鬆一些,但其實不然。注重獨立思考的大學教育,上課學習不再是授與知識與吸收知識的過程,我們必須從自己的大腦發堀?更多更獨特的想法。透過大學的課程、各人的經驗、過去學習經歷等(不論是課?或是課外),發展出自己一套想法與價值觀。

在做報告的時候,我特別容易發現自己的不足,就像是在數位學習網上對於課後討論議題的發表,從其他人發表的內容會發現過去的閱讀經驗佔了很重要的地位,過去閱讀過的書籍中的想法、訊息,在我們遇到問題時更能啟發我們思考,並找出自己的答案。

而大學的課業如此繁忙,對我而言時間的管理與閱讀是密不可分的,要如何從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中擠出時間閱讀?

我覺得首先要有自覺,理解閱讀對自身的必要性,看完《越讀者》後我更確定了這個信念。小時候讀書的樂趣依然存在,但與課業的取捨要如何平衡?閱讀是生活中不可缺乏的,在課業壓力繁重之餘,閱讀一本好書的快樂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健康。

再者即是學習並建立正確的時間管理,讓閱讀成為習慣、成為休閒最好的伴侶,就像從小父母對我的教育-快樂學習,藉由沒有壓力的閱讀,配合自身需要,選擇「專屬於我自己的教科書」,全部都由自己選擇。

最後就是建立自己的「飲食分類」並擬定自己的營養菜單,透過師長同學推薦、圖書館翻閱、網路資料搜尋等管道,給自己一套最適合的套餐。最重要的是,學習要主動,而閱讀亦如此,起而言不如坐而行,實踐是最重要的步驟,倘若說而不做也只是白費而已。

廣泛並有計畫的閱讀就從現在開始,我要跨越所有的阻礙,成為一個健全的「越讀者」。

統計一 游輝彥 said...

回饋To【「營養均衡」的閱讀|法律一 徐胤真】

我讀的是商學院,幾乎天天都沉浸在數字的世界裡,只能藉由上國文課和通識的時候來吸收另外領域的東西。但其實還是不夠:若不再額外多看點別的領域的書籍,我覺得思考會變的緩慢、人生會變得無趣,永遠只能和數字為伍。


讀哲學、歷史、地理等方面的書或許對現在的課業和未來是否能賺到錢都沒有直接的幫助。但就像這位同學所說的,讀這類書可以讓我們有另一種思考的模式和思維,不會被侷限在一個小框框。一個成功的人是因為他能看到別人所看不到的細節,所以他才會成功。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多方面的看課外書,讓生活更添樂趣,思想更全面的人。

地政一 周玟惠 said...

回饋To【均衡閱讀.健康人生|會計一 陳璉】

這位同學和我現在反思過去的想法相似,
小時候,因為沒有甚麼課業上的負擔,
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是極其簡單的一件事。
但到了現在,因為種種壓力,以及時間被壓縮的情況下,導致閱讀量銳減。
就算有在閱讀,也多屬於郝明義先生所分類的「甜食」類書籍。

我真的感受到,隨著閱讀量的減少,思考的能力似乎也隨之降低了。
看到文字,感覺已不像從前一般敏銳。

我想,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警示。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