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讀者》閱讀經驗反思 | 新一甲 鄭景尤 】
「教科書是維生素。補習班是轟趴。考試參考書是興奮劑。」偌大的標題攤在我眼前,宣判我快樂童年的死刑。從小我就活在這種文化裡邊,九年一貫的新制度讓我的書包裡裝滿了部編本、南一、翰林、康軒等等,各式各樣的課本,當然,還有一本厚厚的「統整型」參考書。因為對於閱讀的焦慮,而不願意咀嚼健康但卻久久才會見效的維生素,寧願相信坊間廣告與同儕的慫恿,施打大量的類固醇、並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增加興奮劑的劑量,無法克制自己的「毒癮」……。這是我過往不健康的閱讀經驗,悲慘、血淋淋,但真實。
進入大學之後,開始接觸到自己渴望的主食,大口品嚐時卻常常味如嚼蠟,原來是不均衡的攝取,讓食物無法展現一連串的驚奇。我開始閱讀思想名作,嘗試與聖哲對話,也接觸雜誌,提升心靈。但吃東西總得有胃口,現在的我遇到最大的問題大概就是「時間」吧!所以,我勢必建立屬於我自己的,「不值得花太多時間的書」清單,安排自己的食膳,並且時時回頭檢視,相信有一天,我能重拾對閱讀的熱情!
閱讀原本是件樂事,但在台灣現今的教育制度裡,反而變得顧慮連連,挑食的結果便是「營養不良」或是「虛胖」,我不願意自己走上這條不歸路,幸運地讀了這本書,而我的「毒癮」也早該戒了罷!
【 閱讀飲食要均衡是這麼一回事 | 韓文一 林育帆 】
我一直認為讀書是為了豐富我們的視野,但現在回想自己過去的種種讀書經驗,不免會發現其實自己接觸到的課外書並沒有想像中的多與「均衡」,反而是國中、高中為了升學而不得不讀的教科書與參考書佔了一大部分。如今再回首看過去那階段自己為了升學而讀的書,卻也因為畢了業而不再使用,不禁要讓人思索為何讀書和考試要相提並論。
書中作者將書的種類分為四大種,為了生存需求的主食、為了思想需求的美食、為了工具需求的蔬菜水果還有為了休閒需求的甜食,這也是我第一次發現竟然有人能夠將書的功能分成這些種類。就在我看完作者的分析之後才赫然發現,原來我是個閱讀偏食者,總是只選擇閱讀自己需要的書還有自己感興趣的書,所以只要是不合我胃口的書則一概與它們劃清界線,我想我正是閱讀飲食中缺乏均衡的最佳例子了。
書中作者將閱讀的時期分為三個階段,而現在身為大學生的我正處於閱讀的第三時期,有鑒於對過去閱讀經驗的反省,我想現在這個閱讀的黃金階段還是能為自己做些改變和適度的調整。藉著學習廣泛地閱讀、接觸自己平常少涉獵的領域,讓自己不再是個閱讀飲食的缺乏均衡者。所以我認為這本書之所以要叫做越讀者一定也有它的含義,或許作者正是希望所有的閱讀者能學會越過環境的界線(界限),不要受到外在與自我的束縛,藉此找到屬於自己閱讀的正確方式。
【 難以抗拒的「甜食」 | 法二甲 方筱涵 】
把閱讀比擬做給予頭腦的飲食,便如同給予身體的飲食般,同樣講究均衡的重要性,亦同樣會出現偏食的問題。回顧自己過去的閱讀,以學校的教科書佔大部分,尤其是國高中時期,就《越讀者》的觀點所言:吃進太多的維生素了!然而這些並非從天然的「食物」中所獲取,而是由加工濃縮所提煉出來的,對於所謂的「主食閱讀」、「蔬果閱讀」根本是大大不足。
而跳脫了閱讀由教育部所擬定的教科書的階段後,進入了大學時期,應開始培養均衡的「閱讀飲食」習慣,改掉以往將教科書當作是唯一的「偏食」習慣。這應該是理想的狀況,卻因為開始進行自己專業領域的研究,而又偏向「主食」的閱讀。就我而言,閱讀某某權威著作的法律用書,便佔了將近四分之三的時間,對於能幫助我們摸索思考,體會人生、生命意義等等的「美食」閱讀,卻是略顯不足。
蔬果,有助於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同樣地,字典辭典這一類的工具書,在「主食」或「美食」閱讀遇上不明白的地方時,便可用來幫助解除疑惑,如同蔬果般,發揮消化作用。雖然它的重要性如此之高,但隨著我的歲數的增加,懶惰指數也隨之增高,對於這類工具書的使用,尤其是國語字典,頻率越來率低,有時甚至會秉持著與陶淵明學習精神相反的「不求甚解」,想含糊過去,總覺得以後便會懂,實際上若不去查閱,永遠不會完全明白理解,甚至最糟糕的情況是誤解,造成「消化不良」,而腦袋若消化不良,那就會產生「便秘」,最終的下場就是「不通、不通」!
《越讀者》對閱讀飲食的分類中,有一項便是「甜食」閱讀。對於甜食,我想大部分的人都難以抗拒它美妙的口感,而為了娛樂休閒的書籍,更是大多數人的最愛。甜食偶而食之,並無大礙,反倒是一種享受,而我無法想像若我的生活中沒有甜食存在,那會是怎樣的人生?雖然美味可口,但卻不能取代主餐,也不能吃太多,不然會太沒營養,甚至會發胖的!「甜食」閱讀也是,若是太超過,可能會沉溺於情節中,而不切實際,將使頭腦思想處於一種匱乏狀態,長出一堆沒用又佔空間的「贅肉」。回想自己剛考完大學聯考時,由於剛從壓力中釋放,覺得應該好好犒賞自己,便藉了一堆漫畫、推理小說,有整整一個月沉溺於緊張刺激的情節裡,都忘了該為進大學做些準備了。嗯,「甜食」閱讀果然是魅力十足,會讓人沉淪在那美妙的滋味中,難以抗拒啊!
【 越讀者反思經驗 | 統計一 游輝彥 】
《越讀者》這本書我覺得國中生去看比較恰當。若在十三歲左右的年紀看到這本書時,我相信會比大學再看到這本書有用多了;我們現在看到,只能無限感慨地以前一直攝取一些所謂的「維生素」,就是一堆繁重的學校課本。不過,雖然遲了一點,但人生還很長,從現在培養好的閱讀習慣,對於未來的幫助還是很大的。
在這本書裡我看到一段很值得留意的話,大意是說人類的首要職業就是生活,我們所做的任何學習都是為了生活下去,不管是飲食、睡覺等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還是讀書、考試都是為了活下去;甚至連看漫畫、玩遊戲也是為了活下去所做的一種調劑。從小我們就被迫去學習東西,但通常都是多元的,若我們預先決定未來的職業,而把所有的精神腦力放在那個職業的技能上,那我們長大後會變成一個智能發展不全、思想不全面的人。這樣的人就像機器人一般,把一件事做到完美,但永遠做著同樣的動作,毫無新意,跟行屍走肉沒兩樣!
看到上面我所說的機器人,大家可能以為他們這是少數人吧?但其實他們充斥在我們的四周。例如,我國中時常常到圖書館借些課外書來看,有小說、雜誌、散文等……種類繁多。但每次我看課外書時,同學都用異樣眼光看我,對我說「你是時間太多嗎?還有時間看這些閒書啊?」我也沒有對他們說甚麼,繼續看我的書;因為我認為只讀課內書,實在無法讓大腦成長,只會越讀越笨。在我重考班的日子裡這種人更多了,尤其是那些要衝醫科的同學。大家滿腦子都是那些公式、重點,完全沒有課外書的存在,就連我也快變成一本課外書都不碰、頂多一個月看一本課外書吧!一整年浸泡在那充滿「維生素」、「興奮劑」的世界,我深刻地體認到那種大腦混沌,每天吸進腦裡的都不知是何滋味的日子是多麼的痛苦!不過還好有我在重考前所累積的課外書知識,讓我在答題時變的反應比較靈敏、思考也比較活,不會被一些就新穎的題目嚇到。在分析題目時也比較有特別的見解與看法,不會被囿於固定的思考模式下。寫作文時也會有比較特別的例子作舉例,跟別人的不同。這些都是只讀課內書所學不到的!
套一句書裡說的話:「人不能只靠主食為生,還須搭配一些蔬果、美食,最後再吃一點甜點,這樣才是完美的飲食習慣」,讀書也是這樣,須多方面攝取,千萬不能偏食,這樣才是好的讀書習慣啊!
【 越讀者反思經驗 | 新聞一 王迺嘉 】
在學齡以前,由於母親提早教我認字且鼓勵我大量閱讀,使我從小就養成讀書的興趣。中學以前的我 ,閱讀領域非常廣泛,只要是有興趣的書籍都會去嚐試。那時候的我覺得這是一種累積資產的方法,累積知識在我的腦袋裡是誰都搶不走的,而閱讀能帶給我的快樂更是不可言喻。但是上了中學以後,我閱讀課外書的次數越來越少,幾乎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教科書上。不可否認的,讀書求功名的科舉思想還是存在於現代社會,師長與社會的期待,課業壓力使得自我要求甚高的我,只能不斷投入心力和時間在那些教科書和參考書上,即使有空閒時間也沒什麼多餘力氣再翻閱其他書籍,倘若有,也僅只閱讀自己有興趣的書籍,唯一的例外就是我對於國文、歷史、地理和生物的興趣,使得我對於那些方面的「蔬果閱讀」有所涉獵,但總體來說,閱讀種類仍然相當貧乏。
在時間的限制下,我很無奈不能像童年時可以隨心所欲地吸收我想要的知識,以及藉由閱讀刺激我的思考,我時常懷疑這種硬塞教科書的教育是不是正常的[恰當的]。我甚至覺得那不僅剝奪了我閱讀的自由,也扭曲了我的自我意識,將那些人為整理出來的知識背得滾瓜爛熟,似乎不是成長,而是再次複製了他們的想法和那些萬年知識。
在這種升學主義的社會裡,學校以及老師們仍然希望學生可以廣泛閱讀,但這令我更加迷惘。因為在我過去的經驗裡,老師們總是要我們多讀課外書,卻沒有教導我們閱讀的策略以及方法;事實上,對當時的我而言,「廣泛閱讀」是一個虛無的名詞,時間的限制和課業的壓力讓我無法好好思考這件缺乏人帶領的事情,即使我感覺它對我非常重要。
在看完《越讀者》將閱讀比喻為四大類飲食的時候,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就是我缺乏的閱讀指引。它不像大多數專家以教條式的訓斥口吻教導我們要如何閱讀,而是用最貼近我們的「飲食」為例,以詼諧的口吻精闢地分析了我們閱讀的書籍,而書裡提到的很多情形也都與我的生活相符。例如在中學六年的時間裡,我因為食用了太多添加「維生素」的主食,而錯過其他的「美味」;即便有時間,也只享用「甜點」犒賞自己,而且也常因「美食」書名令我為之卻步,而失去許多探索美味的良機。就如同作者所說,在閱讀的發育期,我們往往被填鴨過了頭,味覺都被破壞了,想要更進一步廣博與專精自己的閱讀、培養自己的「飲食品味」更是難上加難。
我很慶幸在大一的時候讀到了這本書,讓我得以對閱讀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進而發展我個人的閱讀策略──專屬於我自己的飲食分類。在未來的日子裡,這四種分類將使得我更容易充實自己的營養,書籍就是最好的精神糧食,閱讀千萬不能偏食。雖然中學時期我錯過了很多,但現在開始還是來得及,我將重拾童年對閱讀的熱忱,再次在閱讀的天地裡倘佯,培養自己獨特的閱讀品味。
【 越讀者反思經驗 | 法一乙 黃婷蔚 】
「迷戀一個人都不需要理由了,何況是書?」在「網路與書」系列《書的迷戀》開頭,郝明義開宗明義如是說。很多時候我們會沒來由地「看對眼」一本書,瘋狂地陷入無止盡的追尋,一頁接著一頁。但就像有人一生都在追尋一樣的「完美情人」一般,長髮大眼有酒窩就像是女生衣櫃裡反覆出現、大同小異的同色系衣服。是品位也是執著,但說穿了也是一種「偏食」。
作者用逗趣的食物分類替我們現代人偏食的閱讀習慣診治。在診治之前,應當了解的就是各種食物的意義:主食閱讀是指「生存需求的閱讀」,正是針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解決之道,諸如職業工作、生活需要。這類的書籍像米飯能提供飽足感,但光吃主食無法滿足「口慾」,短時間內很快又會感到飢餓,長久下來也會營養不良。美食閱讀是「思想需求的閱讀」,幫助我們體會人類生命深處共鳴,諸如文學、哲學、科學、藝術等。這類的書籍像蛋白質,能促進思想的發展,但需要花時間細細咀嚼, 倘若粗略下肚即會破壞美食閱讀的品味。蔬果閱讀是「工具需求的閱讀」,幫助我們消化有助於營養的吸收,諸如字典、百科全書其他工具書藉等。這類的書籍像蔬果幫助我們消化,有助於營養的吸收。但應盡量「力求新鮮」,畢竟工具書是會隨時代腳步不斷更新的。又,如果對字詞的認知不夠敏銳,那麼閱讀的效果想必也是大打折扣,如同吃進營養的食物無法被體內吸收一般可惜。最後,甜食閱讀是「休閒需求的閱讀」,就像飯後甜點,一小口卻能帶給人們愉悅的口感,諸如各類小說、漫畫、寫真、雜誌等。 雖說這類書籍提供了閒暇時的娛樂和休閒效果,如同在某個悠閒的午后坐在咖啡館裡品嚐著美味的提拉米蘇一般,但品味的選擇亦具重要性。若過於偏重甜食閱讀,相對也會造成知識的營養缺乏。
然而,在台灣重利盛的環境下,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還是深根蒂固地植在人人心中。也因而破壞了我們閱讀的興致以及建立自己閱讀習慣和體系的能力。所謂的閱讀,又或是一本本出書提倡「越讀」者,都還是免不了要從功利的角度來出發:越讀比閱讀好,所以是更有意義的。這之中弔詭之處不在於那些提倡主事者,而是閱讀本質意義的弔詭。我們應該反思的是,如果閱讀,或許該跳脫到其他感官的薰陶,像是繪本或是作者說的透過網路上的知識增長及涵養,無法帶給我們什麼實質的意義時,那我們還有沒有做的必要?又,如果閱讀不是為了什麼,那從中得到的快樂又是從何而來?是空穴來風嗎?還是自滿的一種虛榮?又或者應該全盤推翻沙豬式的崇高思想,把閱讀和獲利完全切割呢?
對我來說,閱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跨界越讀又是另一個更高的理想層次。但就像在享用作者說的食物一樣,分門別類樣樣重要,缺一不可,然而最重要的卻在於食客的心境。享用美食不在於一定要達到瘦身保養,還是說單純的祭五臟廟,而是過程中等待下一口美味的瞬間。
FB粉絲團,快來按讚!
開放時間
學期:
週一至週五 11:00~19:00
週六、週日 11:00~17:00
暑假: (2011/6/27~2011/9/12)
週一至週六 12:00~17:00
週一至週五 11:00~19:00
週六、週日 11:00~17:00
暑假: (2011/6/27~2011/9/12)
週一至週六 12:00~17:00
找書?找什麼?
Welcome
位在政大藝文中心四樓,一個如家般溫暖的書房,擁有關於未來、國際觀、與世界接軌的藏書。不論與書或與人的互動,博雅書房都是一個內斂的場所,一個可以提升自我、心靈成長的好去處。
寫作輔導Tutor | 廖啟余 呂焜霖 于明華 楊君儀 楊書儀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