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博雅書房

We read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Subscribe
博雅書房
通識教育中心
27 Apr 2009

【越讀者】反思經驗 參

張貼者: Anonymous

        【 《越讀者》──閱讀帶來的超越 | 英一乙 陳心冕 】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這是郝明義先生在此書開頭所寫下的兩句話,也是此書吸引我目光的前奏。對於愛情不甚了解,但對於書,我卻有著無限的迷戀,這幾句話輕巧地點出閱讀的美好,那就是一種時空上的無限。書在郝先生的比喻下成為了一扇門,只要願意,伸出手自己畫出此扇門,就可以藉由它走入一個不同的世界,還有甚麼魔法比這個更神奇呢?

  郝明義先生用各種食物為書分類,因為書是頭腦思考所不可或缺的營養,有分為主食──解決生存需求;美食──思想的養份;蔬果──工具用,和甜食──休閒的點心,這實在是個新穎的想法,也提醒了我自己常常在閱讀上偏食,一陣子暴食甜點,一陣子又只吃維生素,也就是參考書。生為台灣學生,我是從小填鴨式教育下長成的孩子,很能體為那種明明想看的書就在眼前,老師卻硬塞給你許多理由,例如:考試、大學以及未來的光明前途及財源滾滾等,告訴你教科書才是閱讀的首選。有多少台灣的父母及師長能打破這一層迷思呢?為何不讓小孩自由得享受閱讀,從其中吸取養分好好長大?我最愛看小說,一種許多大人不喜歡小孩觸碰的文類,然而我從其中看到美好、喜悅,以及許許多多可能一輩子難以經驗的人事物,小說的確令我著迷,但我不曾被其荼毒,反而從其中得到思考的養份。

  我喜歡各式各樣的書,閱讀的經驗帶給我能力,運用思考超越許多現實的障礙,郝明義先生的閱讀者從許多層面,為我的閱讀經驗下了最好的註解。


          【 我的閱讀經驗—從偏食到均衡 | 財政一 曾鴻麒 】

  郝明義在他的著作《越讀者》裏提到「閱讀,是給頭腦的飲食」,並把閱讀飲食為分四種類型:為求直接解決問題的主食閱讀、體會生命共鳴的美食閱讀、幫助查閱的蔬果閱讀,及追求休閒活動的甜食閱讀。
  我曾經因為學校教科書填充知識的方法,對知識吸收感到厭惡,偏執地只接觸漫畫、小說等甜食閱讀。久而久之,閱讀偏食的我開始營養不良。雖然天天都有讀書,但我卻變得越來越面目可憎、言語無味。後來我發現自己知識上的缺乏,又急於填補自己不足的部分,便開始大量閱讀主食。然而依舊偏食的結果,當然思想不會有太大進步,只是表面上看起來虛胖了些,骨子裏的思想依舊很虛弱。看看自己,想想別人,同樣花時間在閱讀,別人慢慢有長足進步,而我卻是馬齒徒長、虛有其表,不得不讓我再次反思究竟是那個環節出了問題。後來,我慢慢了解到不只偏食會帶給身體營養不良,閱讀偏食也會給帶來知識及心靈的營養不良。
  上了大學後我嘗試著多方閱讀,也常告訴自己「為學當如金字塔,要能精深要能博」。隨著時間的經過,努力慢慢有了成果,教科書不再是生硬的公式或令人煩躁的冗長文字,取而代之的是知識的饗宴。而隨著閱讀的增廣增多,我孱弱的思想也慢慢茁壯成長。
  閱讀,從來就不只是目的,它應該是心靈的享受。希望往後的日子我不會再偏執於某種特定類型的書籍,並能從更多閱讀中獲得快樂及成長。


          【 閱讀飲食—主食和甜點 | 英文一 陳姵汝 】

  我認為這本書有趣的地方是把閱讀比喻為飲食,並將其分成幾大類,作者在這方面形容的非常貼切。在仔細閱讀之後,我發現如同書上說的,我的閱讀習慣限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主食。因為本身念的是文學類的科系,所以我閱讀的領域很侷限在於外國文學類。當我在這一方面的閱讀累積到一定的份量之後,我開始會覺得疲乏,雖然有大量的閱讀,但是仍然覺得自己讀的書籍種類不夠多,以至於覺得自己是完全沒有閱讀的,那時的我覺得非常挫敗,因為覺得自己的精神生活非常困乏。在這學期初思索的時候隱約覺得是不是自己的閱讀書籍不夠多元,直到讀完這篇文章以後才能確定,自己閱讀的書籍類別要更加的多樣化,才能更充實自己的生活。

  關於書中提到的甜點式的閱讀,在看到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不認為這方面的閱讀為真正的閱讀,因為它太過於休閒。在本書的歸類中,屬於我的甜點式的閱讀是指一些比較輕鬆的小說或是漫畫,在我接受的教育當中,這類書籍被歸類為沒有營養,也就是從中完全學不到任何東西的書籍。但看完這篇文章後,我覺得對於這些書籍必須重新定位它們,因為我的確能藉由閱讀這類書籍而達到放鬆的目的,甚至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小知識。當然這類的甜點不能當正餐吃,但在我們的生活中仍是必須的。


        【 良好的閱讀習慣,從均衡飲食開始 | 經一甲 曾郁芳 】

  郝明義的「越」讀者,是一本介紹越界閱讀的示範書籍,其中專業領域間的分野、媒介之間的不同、文字圖像感官之間的差異、各種主題類別圖書之間的界線,還有語言版本上的不同都是我們可以經常跨越而汲取各種能量的方法。
身為一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我的閱讀經驗似乎是營養不良及食物缺乏的。中學時期不外乎填塞了過多的維他命(教科書),又常常處在興奮劑作用(補習班)的情況,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之下,這段廣泛接觸、探索自我的黃金階段也就白白浪費了。

  至於現在,我嘗試著要多涉獵書籍卻不知道要如何著手,因此書店裡的暢銷排行榜、新書展示區總是第一個吸引我的目光,但是作者在書中提到如何使用書店:把書店分為陳列新書、特價書的市場,陳列暢銷排行書籍的棒球場,以及書架立櫃上藏書的圖書館。讓我重新思考我在逛書店的時候,到底是積極找尋値得一翻再翻有意義的書,還是被動的被吸引了所有目光而不自知。

  對於閱讀飲食的四大分類,除了大學教材的主食閱讀,偶而翻閱的美食閱讀,大量缺乏的工具閱讀,我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休閒需求的甜食閱讀。雖然說喜歡看小說的習慣沒有什麼不好的,還可以從中獲得他人的生活經驗,但是在時間分配上好像又不太合宜。在大學生活中需要花時間好好探索的主修領域裡的主食閱讀時間比例不夠多,應該逐漸培養對美食閱讀的自我發現能力也還沒有個開始,更不用說在這些閱讀之前應該具備的工具閱讀能力的缺乏。
我想,在往後的越讀過程,試著均衡四種閱讀的飲食分類,並適時調配閱讀時間的「零錢」和「整款」,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並把己身的經驗分享給周遭的親朋好友,有朝一日終能成為一位厲害的越讀者。


              【 開始越讀 | 風管一 黃士偉 】

  《越讀者》這本書提到的觀念,讀完真有如當頭棒喝般地了解到,從小到大的填鴨式教學對我們的影響有多深,因此變成書上提及的「填鴨填多了,味覺都被破壞的人。」回想起來,小時候回到家裡,書櫃上擺滿的盡是些課本、參考書,也時時地被灌輸著課業非常重要的觀念。原來這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造成現在味覺盡失也是從那時開始。

  我所讀的書到目前為止,充其量,有如我的人生,僅止於吃得飽而已。現在,我會逼迫自己在一兩個星期內,忙一點的話一個月內讀完一本書;但是翻開目前我的書單,皆是「主食」,沒有任何的「美食」、「蔬果」、「甜食」,也讓我意識到,這並不是全部。我以為只要在我的專業領域上面加強,並在這行業上面出人頭地就可以。

  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即使我在這行業有了成就,但當我遇到失敗或挫折,腦海中沒有任何資料庫可以幫我應付、解決,甚至激勵我繼續下去的力量;就像是沒有了「主食」的我,什麼也沒有了,連幾天都撐不下去。如今,我開始會在我閱讀清單裡,偶爾搭配著一餐「美食」,並且吃吃飯後「蔬果」,甚至趁著肚子還有點空間時再嚐嚐「甜食」,這些都得拜《越讀者》所賜。


               【 越讀者 | 土資一 周玟惠 】

  在讀過郝明義《越讀者》的部分篇章之後,我認為裡頭對於書的譬喻著實十分新奇。作者認為閱讀有如飲食,是人生必需的,但人們對閱讀的重視卻未如飲食。而且很多人在閱讀這方面,都有偏食的傾向。就我而言,從小開始,似乎就只會看一些作者歸類為甜食的通俗小說。但是,這樣其實對個人知識的增長、思維能力的鍛鍊的幫助是很有限的。

  現在我國的社會,其實似乎十分缺乏真正的思想家。電視上或報章雜誌所見到的名嘴與學者,其實都已經深深受到政治汙染,我們所接收到的,大多是膚淺卻聳動的言論與觀念。追根究柢,就是因為我們的閱讀力實在太過於薄弱了!人們普遍對閱讀缺乏興趣及習慣的養成。就我而言,我個人就非常欠缺將閱讀融入生活的能力,閱讀大多只侷限在教科書及考試用書,如學者所言,這樣其實是會導致創造力及夢想被埋沒的。

  教科書會讓人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課外書能夠使我們增廣見聞,進入更為浩瀚的知識領域,和狹隘的教科書是截然不同的。課外書中,往往有許多教科書及學校老師從未教過的人事物。《越讀者》中說,教科書是一些維生素,考試題型是類固醇與興奮劑,補習班是轟趴。然而,有多少人會定時而漸進的閱讀?我想,閱讀的樂趣之一,在於能和自我的生活經驗交換印證。如果能以閱讀來美化生活,相信,個人的人生視野必定會更為寬廣。
寫作輔導Tutor | 廖啟余 呂焜霖 于明華 楊君儀 楊書儀

0 意見:

Post a Comment